南宫282022年中国外贸抗住内部和外部的压力,总体实现稳定增长。出口方面,受国内疫情扰动、海外需求收缩和高基数效应等因素的影响,出口全年增速呈现前高后低逐步下滑的走势,尤其是8月以来下降幅度扩大,10月以来单月同比增速转正为负。进口方面,受国内疫情反复、价格因素削弱和国内需求偏弱等因素的影响,进口全年增速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1-2月保持高位,3月以来大幅回落持续位于低位,10月以来单月同比增速转正为负。
展望2023年,中国外贸增长面临较大挑战,尤其出口增长面临的压力增加。出口方面,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增大,海外需求趋于收缩,叠加2022年上半年高基数效应的压制作用,不利于出口增长,另一方面稳外贸政策持续加码,疫情政策政策优化保障出口生产和运输,RCEP协议继续发挥作用助力出口企稳回升,预计2023年出口增速预计呈现前低后高的态势,全年出口同比增长1.5%。进口方面,一方面国际环境趋于复杂多变、出口需求回落、短期疫情扰动加剧不利于进口增速,另一方面稳经济政策持续发力,后续疫情防控政策优化政策助力国内需求逐步修复,叠加RCEP协议效果持续显现,进口增速有望企稳回升,预计2023年全年进口同比增长3.5%。
2022年1-12月进出口总额为63096亿美元,同比增长4.4%,低于2021年25.4个百分点,增速整体呈现逐步下滑的趋势。其中,出口总额35936亿美元,同比增长7.0%;进口总额27160亿美元,同比增长1.1%;贸易顺差8776亿美元,扩大30.90%。总体来看,2022年数据显示中国进出口总值保持韧性,对宏观经济形成一定支撑,并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
分季度看,2022年四个季度中国出口增速分别为15.8%、12.9%、9.99%和-6.81%。整体来看,2022年度中国对外贸易平稳开局,对经济增长形成有利支撑,但国内疫情扰动频发,成为影响上半年出口的重要因素,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出口稳步回升。从具体月份来看,3月和4月受国内新一轮疫情的影响,各地疫情防控措施加强升级,对国内供应链和进出口运输产生较大影响。5月份国内疫情对供需两端的扰动减轻,社会复工复产有序推进,逐步实现生产生活正常化,供应链稳定性得到恢复,物流畅通性逐步提升,叠加国内稳增长、稳外贸政策继续加码,助力出口增速稳步回升。同时,全球经济衰退压力增大,海外需求逐渐收紧,尤其是8月份以来海外需求总额收缩对中国出口的影响逐渐显现,叠加高基数效应的影响,出口压力逐渐增大。11月和12月海外消费和生产需求进一步收缩,国内疫情对出口生产和运输扰动增加,叠加去年同期高基数效应的压制作用,出口增速大幅回落。
2022年中国对东盟、欧盟、美国和日本的出口总额分别为5672.87亿美元、5619.70亿美元、5817.83亿美元和1729.27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7.7%、8.6%、1.2%和4.4%。总体而言,中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增速仍旧保持相对高位。其中,美国是中国第一大出口贸易伙伴,占出口总值的16.19%;东盟为中国第二大出口贸易伙伴,占出口总值的15.78%,RCEP成员国对中国出口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强;欧盟为中国第三大出口贸易伙伴,占出口总值的15.63%,通货膨胀高位运行,能源价格位于高位,欧洲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对中国出口的拉动作用削弱。
2022年中国出口机电产品20527.66亿美元,占中国出口总额的57.1%,在中国出口中占主导作用,同比增长3.6%。其中,其中集成电路和汽车表现较好,出口额分别为1539.18亿美元和601.56亿美元,同比增长0.3%和74.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为9513.30亿美元,同比增长-2.8%。劳动密集品中,箱包及类似容器和鞋靴表现较好,出口金额分别为355.71亿美元和575.77亿美元,同比增长28.2%和20.4%。
第一,进口整体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增长速度逐季降低,尤其在6月份以来进口增速持续位于低位。
分季度看,2022年四个季度进口增速分别是9.6%、1.73%、0.59%和-6.73%。国内疫情对前5个月进口产生影响较大,随着国内疫情好转,国内复产复工推荐,港口物流恢复,进口稳步回升。从具体月份来看,3月份国内新一轮疫情暴发,多个地区疫情严重,深圳、上海等地区防控措施加强升级,对国内生产和消费需求影响较大,其中3月进口受疫情的影响幅度更大,同比增速由正转负,仅为-0.1%。4月份国内疫情仍在持续,多个地区疫情严重,进一步削弱国内生产需求和消费需求,制造业景气延续回落趋势,进口增速仍保持低位。5月份国内疫情扰动逐步减轻,国内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制造业景气呈现回升趋势,助力国内需求恢复,支撑进口增速缓慢回暖。6月以来,国内需求修复进程缓慢,发达经济体持续收紧流动性,导致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回落,削弱价格因素对进口的支撑作用,叠加高基数效应的影响,进口增速维持低位,尤其在11月和12月,国内疫情迎来高峰,对国内生产和消费需求的扰动加剧,进口增速大幅回落。
2022年中国对东盟、欧盟、美国和日本的进口总额分别为4080.54亿美元、2853.55亿美元、1776.4亿美元和1844.97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3.3%、-7.9%、-1.1%和-10.2%。其中,东盟是中国第一大进口贸易伙伴,占进口总值的15.02%;欧盟是中国第二大进口贸易伙伴,占进口总值的10.50%。同时,对东盟的进口增优于对其他国家的进口增速,RCEP协议显著促进成员国间贸易,东盟国家对中国进口的拉动作用持续显现。
第三,大宗商品进口数量对进口增速形成拖累,价格因素对进口增速的支撑作用逐渐削弱。
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各发达国家流动性持续收紧,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回落,进一步削弱价格因素对进口增速的拉动。2022年铁矿砂及其精矿、原油、煤及褐煤、天然气、钢材的进口量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2.1%、-1.4%、-10.1%、-9.7%和-25.6%;农产品方面,粮食进口同比增速为-10.70%,肉类进口同比增速为-21.0%。
综合拉升和压低因素,与2022年出口总额同比增速相比,预计2023年出口同比增速将有所下降。
第一,随着国内疫情逐渐好转,疫情管控措施进一步放松,社会复工复产持续推进,物流运输链进一步修复,出口生产和运输得到保证。
2022年11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公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提出二十条优化防疫工作的新规定;继“二十条”后,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提高防疫工作科学性和精准性,全面助力复工复产进程。虽然短期内疫情形势比较严峻,对于出口的扰动增加,但长期来看随着疫情高峰逐渐消退,国内疫情防控政策全面放开有利于保障中国出口的生产和运输环节,预计未来出口企业生产稳定性和港口物流运输通畅性将得到更强有力的保证,能够避免2022年3月和4月因国内疫情和疫情防控措施加强升级,对国内出口供应链和运输影响较大从而造成出口大幅下滑的情况出现,预计对2023年出口起到拉升作用。
第二,为应对国内疫情和海外需求收缩的负面冲击,克服对外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风险,国内已陆续密集出台一揽子稳外贸稳经济政策,促进中国外贸保稳提质,政策效力将逐步显现,助力中国出口保持韧性。
商务部于2022年9月27日印发《支持外贸稳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一系列稳外贸新举措,旨在增强外贸履约能力,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强化保障能力促进贸易畅通。11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印发《关于巩固回升向好趋势加力振作工业经济的通知》,指出要确保外贸产业链稳定,落实好稳外贸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力度,推动各地积极利用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等现有渠道,支持中小微企业参加境外展会扩大订单。11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抓实抓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全面落地见效,巩固经济回稳向上基础。随着外贸保稳提质政策陆续出台,政策效果逐渐显现,预计未来将对出口增速形成拉升作用。
第三,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对中国出口的拉动作用持续显现,东盟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未来东盟对中国出口仍将继续支撑。
2022年1月1日起RCEP协议正式生效,中国与东盟、新西兰、澳大利亚等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大幅减免,90%的商品实现零关税;4月1日,日本第二次下调其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项下进口关税;5月1日起,缅甸对RCEP各成员国实施RCEP协定生效。2022年前10个月,中国对东盟出口4639.18亿美元,同比增长20.5%,占中国出口总值的15.50%,东盟已成为中国第三大出口伙伴,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速也显著高于对其他国家增速,这既是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硕果,也是RCEP协定交出的亮眼“成绩单”。未来随着RCEP成员逐年降低关税,RCEP协定将继续促进区域各国加强外贸合作,持续利好中国出口。
第一,全球通货膨胀高位运行,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增强,全球贸易不确定性增强,海外需求总额逐渐减少,同时海外主要经济体货币收紧或将延续至2023年上半年,其对需求的影响也将持续显现,将是不利于中国出口的最重要因素。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2022年10月5日最新发布的预测数据,将2023年全球货物贸易增速预期下调至1%,相比于4月预测值下调2.4个百分点;根据IMF于发布的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下调2023年全球贸易量增速至2.5%,相比于4月预测值下调1.9个百分点。
2022年整体来看出口增速位于相对高位,前三季度出口增长12.5%,尤其是9月以前,出口增速基本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在高基数效应的压制下,2023年出口增速压力较大。
综上所述,2023年中国出口压力较大,预计呈现前低后高的态势。虽然全球经济下运行风险增大、海外需求趋于收缩叠加2022年高基数效应不利于出口增速,但稳经济政策持续发力,后续疫情政策优化政策助力国内需求逐步修复,叠加RCEP协议持续发挥作用。综合以上逻辑判断,预计2023年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5%。
综合拉升和压低因素,与2022年进口同比增速相比,预计2023年进口同比增速将企稳回升。
第一,RECP协议持续发挥作用,多地因地施策出台和设立助力RCEP关税减让政策红利充分释放的相关政策文件及商务区,畅通中国与其他成员统一大市场,降低中国进口成本,后续一定程度对进口增速形成拉升。
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实施,5月1日起,中国对缅甸进口的适用RCEP原产地标准的货物给予优惠协定税率。5月30日,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连片区正式对外发布《高质量实施RCEP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全面对接RCEP加快推动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RCEP(大连)国际商务区揭牌启动;11月16日,RCEP(大连)国际商务区在中国(辽宁)自贸区大连片区正式启用。11月17日,海南省商务厅发布海南进出口优势产品“三张清单”,包括《RCEP项下海南进口优势产品清单》、《RCEP项下海南进口优势产品清单》和《海南自由贸易港“零关税”优势产品清单》,旨在协调发挥RCEP与海南自贸港政策的叠加效应。从2022年前10个月的数据来看,中国进口增速主要靠RCEP成员国支撑,其中东盟是中国第一大进口贸易伙伴。1-10月,中国自东盟的进口总额为3345.65亿美元,占进口总值的14.77%,同比增长5.6%ng28,从东盟的进口增速高于从其他国家的进口增速,尤其在2022年6月以来中国对美国、欧盟、日本等国的进口增速大幅回落的情况下,对东盟进口增速依然保持坚挺,这是RCEP协定再进口方面交出的亮眼“成绩单”。
第二,疫情政策优化保障生产、物流和交通顺畅,助力国内生产和消费需求加速复苏,将对进口形成重要支撑。
11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公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提出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新措施,提高防疫工作科学性和精准性。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继二十条新措施之后,“新十条”在部分关键问题上进行了新的改进,包括调整隔离方式(无症状和轻症感染者可以自行居家隔离)、优化核酸检测(不再检查跨区域流动人员的核酸结果、取消落地检)、保障居民购药需求等。“新十条”颁布后,虽然疫情对供给和需求两端的影响加剧,但是随着后续疫情扰动逐渐消退,预计在疫情防控新规定的助力下,复工复产进程将继续稳步推进,交通管制和物流管制完全放开,居民生活也将得到极大便利,居民就业和收入情况也随之好转,从而居民的消费意愿可以的高明先改善,被抑制的消费需求预计将逐渐会得到释放,畅通经济社会大循环,而与此同时企业生产需求也将随着供应链和运输链得到保障而逐渐提高,从而国内生产消费需求的修复将带动中国进口需求的提升。
第三,近期房地产行业利好政策频出,预计未来房地产行业逐渐缓慢修复,在房地产投资渐进回升的情况下,国内对上游原材料的需求随之缓慢回稳,从而对中国进口形成一定支撑。
2022年11月以来,“第二支箭”、“金融16条”、保函置换预售监管资金、三大金融部门就房地产金融政策再表态等一揽子房地产利好政策接连出台,提振房地产市场信心,缓解房地产企业融资压力。11月8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第二支箭”延期并扩容支持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再加力》,并表示将在人民银行的支持和指导下,继续推进并扩大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第二支箭”),支持包括房地产企业在内的民营企业发债融资。11月11日,央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共出台包括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ng28、积极做好“保交楼”金融服务、积极配合做好受困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依法保障住房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阶段性调整部分金融管理政策、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等六个方面共十六条具体措施(“金融16条”),旨在同时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同时促进房地产各行业企稳回暖。11月14日,银保监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商业银行出具保函置换预售监管资金有关工作的通知》,从政策层面支持优质房企流动性。2022年11月21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全国性商业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稳经济大盘的政策措施落实工作。会议强调要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稳定房地产企业开发贷款、建筑企业贷款投放,支持个人住房贷款合理需求,用好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第二支箭”)支持民营房企发债融资。预计未来在房地产利好政策持续加持下,房地产逐渐企稳回暖,支撑中国对上游生产原材料和中间品的进口需求。
第一,全球经济下行叠加流动性持续收紧,大宗商品价格呈现回落态势,预计未来价格因素对进口增速的贡献将进一步削弱。
对全球经济衰退的担忧增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全球通货膨胀持续高位运行,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CPI增速较高,因而发达经济体短期内不会停止加息的步伐ng28,10月美国CPI同比增长7.7%,前值8.2%,环比增长0.4%,与前值持平,与美联储的通货膨胀目标仍有较大差距;10月欧元区CPI同比增长10.6%,前值为9.9%,再创历史新高。而受欧美发达国家持续加息缩表的影响,未来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波动增加。10月26日,世界银行预测能源价格在2022年(俄乌危机后)上涨60%后,将于2023年将下降11%,未来或将继续削弱价格因素对进口增速的支撑。
第二,美联储加息的步伐仍将持续,叠加主要货币走弱以及避险需求上升,美元指数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维持高位震荡,同时中美利差持续倒挂,对人民币汇率形成压力,这将对进口形成一定压制。
预计未来国内仍将实施灵活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服务经济基本面修复为主。11月16日,人民银行发布的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到,“我国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11月23日,国常会提出“适时适度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同时,在连续加息的情况下,美国10月的零售销售超预期增长,环比上升1.3%,达到2022年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多位美联储官员讲话支持继续加息,短期内美联储不会停止加息的步伐,美联储12月大概率会加息50个基点,货币政策未来仍将保持外紧内松的态势。由于美元指数下行动力不足,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美元指数仍将维持高位震荡,对人民币形成压制,从而利空中国进口。
第三,新冠病毒变异加快、传染性增强,疫情反复风险增大,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增加,国内需求修复仍然存在压力。
自2022年11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公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12月7日接续颁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之后,国内疫情防空政策全面放开,国内各地疫情陆续迎来一波高峰,根据张伯礼院士预测,这波疫情在2023年1和2月份到达高峰,在春季开始明显好转。从当前情况来看,短期内国内疫情对国内生产和消费需求复苏的扰动将持续存在,对国内居民以餐饮和旅游为代表的线下服务类消费需求产生一定的影响,大批工人感染停工也对工业生产运输造成一定影响,短期内疫情仍是不利于中国进口需求恢复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2023年进口增速将渐进回升。虽然国际环境趋于复杂多变、出口需求回落、短期疫情扰动加剧不利于进口增速,但稳经济政策持续发力,疫情防控政策优化政策助力国内需求逐步修复,叠加RCEP协议效果持续显现,进口增速有望企稳回升。综合以上逻辑判断,预计2023年中国进口同比增长3.5%。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成立于2004年。挂靠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依托北京大学,重点研究领域包括中国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宏观调控理论与实践、经济学理论、中国经济改革实践、转轨经济理论和实践前沿课题、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教学研究等。同时,本中心密切跟踪宏观经济与政策的重大变化,将短期波动和长期增长纳入一个综合性的理论研究框架,以独特的观察视角去解读,把握宏观趋势、剖析数据变化、理解政策初衷、预判政策效果。
中心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对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1)推动了中国人口政策的调整。中心主任苏剑教授从2006年开始就呼吁中国应该立即彻底放弃计划生育政策,并转而鼓励生育。(2)关于宏观调控体系的研究:中心提出了包括市场化改革、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政策的三维宏观调控体系。(3)关于宏观调控力度的研究:2017年7月,本中心指出中国的宏观调控应该严防用力过猛,这一建议得到了国务院主要领导的批示,也与三个月后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宏观调控有度”的观点完全一致。(4)关于中国经济目标增速的成果。2013年,刘伟、苏剑经过缜密分析和测算,认为中国每年只要有6.5%的经济增速就可以确保就业。此后不久,这一增速就成为中国政府经济增长速度的基准目标。最近几年中国经济的实践也证明了他们的这一测算结果的精确性。(5)供给侧研究。刘伟和苏剑教授是国内最早研究供给侧的学者,他们在2007年就开始在《经济研究》等杂志上发表关于供给管理的学术论文。(6)新常态研究。刘伟和苏剑合作的论文“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经济科学》2014年第4期)是研究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苏剑和林卫斌还研究了发达国家的新常态。(7)刘伟和苏剑主编的《寻求突破的中国经济》被译成英文、韩文、俄文、日文、印地文5种文字出版。(8)北京地铁补贴机制研究。2008年,本课题组受北京市财政局委托设计了北京市地铁运营的补贴机制。该机制从2009年1月1日开始被使用,直到现在。
中心出版物有:(1)《原富》杂志。《原富》是一个月度电子刊物,由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办,目的是以最及时、最专业、最全面的方式呈现本月国内外主要宏观经济大事并对重点事件进行专业解读。(2)《中国经济增长报告》(年度报告)。该报告主要分析中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中长期问题,从2003年开始已经连续出版14期,是相关年度报告中连续出版年限最长的一本,被教育部列入其年度报告资助计划。(3)系列宏观经济运行分析和预测报告。本中心定期发布关于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系列分析和预测报告,尤其是本中心的预测报告在预测精度上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属学术机构,本报告仅供学术交流使用,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观点仅供参考,亦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